网站首页 | 网站地图 | 网站标签 | 邮箱 | 关于我们
设为首页 | 收藏本站
北京地铁1号线 北京地铁2号线
北京地铁3号线 北京地铁4号线
北京地铁5号线 北京地铁6号线
北京地铁7 号线 北京地铁8 号线
北京地铁9 号线 北京地铁10号线
北京地铁11号线 北京地铁12号线
北京地铁13号线 北京地铁14号线
北京地铁15号线 北京地铁16号线
北京地铁17号线 北京地铁18号线
今天:

关于蒲城地铁二十七号线线路图高清,有没有更详细一些的回复?

时间: 2023-01-17 12:09 作者:admin 来源:互联网 点击: 163 次

  1月8日,第五轮国家医保谈判落幕,根据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公众非常关注的新冠药物领域,辉瑞的新冠特效药Paxlovid(俗称“P药”)因为企业“报价高未能成功”。

  对于辉瑞报价和国家医保局的底价,坊间有很多猜测,先是有消息透露“辉瑞报价600多元,而医保局底价100多元”,很快有“渠道人士”通过财新辟谣,企业报价保持在“1890元这个价格基本上没降”。

  谈判过程没有公开,具体细节也就无从得知。可以确定的是,谈判后Paxlovid并没有降价,目前在中国的挂网价(相当于医院采购价)是1890元/盒,在3月31日前,医保基金还会按照这个价格的一定比例予以临时支付。

  也就是说,在此期间,符合条件的基本医保参保人,可以花几百元在公立医疗机构买到这款药。而超出这个时间,就只能原价购买了,如果在私立医院开药,还需要加上不菲的挂号费。

  对于舍得花5万元从黑市买药来囤的人来说,1890元算不上高价,但是对于更多的普通家庭来说,还是一笔不小的开销。

  按照中国医药市场的逻辑,Paxlovid保持高价位,对于国产新冠小分子药来说,也是一种机会。这意味着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,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对低价新冠小分子药物的需求未被满足。这一段“真空”,也正是国产药“围剿”P药的绝佳机会。

  根据公开资料,目前国产新冠小分子药物,除了已经获有条件批准上市的阿兹夫定片,还有至少13款在研,其中进展较快的药品,包括了君实生物的VV116、南京先声药业的SIM0417、广东众生药业的RAY1216等,主要集中在RdRp抑制剂和3CL蛋白酶抑制剂两大路线日,就在国家医保局宣布Paxlovid谈判失败的第二天,广生堂发公告宣称其新冠小分子口服药有优越的疗效,在“新冠患者核酸转阴时间”上明显优于Paxlovid及安慰剂,接下来的一天,该公司股价原地起跳,半天就大涨了近14%。

  Paxlovid和莫诺拉韦,代表着两种主流研发方向,都是打断病毒复制的关键靶点,目前被认为是相对较好的研发路线。

  显着降低肺部病毒载量并明显改善肺部炎症,优于同剂量奈玛特韦(虎嗅注:奈玛特韦是Paxlovid有效成分)”,还“有望克服奈玛特韦必须与利托那韦联用的缺陷”。实际上,在主流靶点之外,JAK抑制剂、微管蛋白抑制剂、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等也都有产品在研。其中,JAK抑制剂领域,已有美国Incyte开发的巴瑞替尼,且已经获批用于重症治疗。世卫组织WHO的用药推荐中,也将该药与糖皮质激素、IL-6受体拮抗剂被列为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“强烈推荐”药。

  而1月8日国家医保局官宣与辉瑞谈判失败,P药未能大幅降价进入国家医保目录,也给这些国产药后来者留出了机会。

  随着跑在前面的在研药品,陆续进入申报上市阶段,新冠小分子药的竞争到了决战的阶段,各相关方都拉开了“终点冲刺”的架势。

  事实上,在2022年11月11日,国家卫健委发布抗疫“二十条”新规之前,因为进展滞后,中国的新冠药是否还有必要研发下去,已经成了颇具争议性的问题。

  目的既是要避开与Paxlovid的正面竞争,也是在新冠感染症状越来越轻的情况下,为更广阔的市场做准备。

  比如:歌礼药业的ASC11拟开发的三个适应症,就覆盖了轻症、重症治疗和预防。科兴制药的SHEN26此前完成的一期试验,也是集中在缩短轻型、普通型患者核酸转阴时间上。

  Paxlovid在中国没有降价,很大程度上,也是因为该药是目前全球最有竞争力的药品,在防重症、减少住院、死亡方面,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。如果有一款或几款可以达到同样效果的药品参与市场竞争,无疑会打破Paxlovid的“垄断”,倒逼其降价。

  对于企业来说,产品是要全球销售的,要不要为了一个国家的市场大幅降价,冲击全球价格体系,是需要综合考量的问题。市场是否足够大、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否走到了末端、竞争对手是否足够有竞争力等,都是重要指标。

  如果把抗疫比作战争,药品是重要的武器。短兵相接,武器不够锋利,不止控制不住病人病情,还会给整个战局带来影响。

  正因为此,这类药品的竞争也更加残酷,更需要能“硬碰硬”的实力,如果围剿者没用过硬的安全有效性,也很难起到降价的作用。

  可以看到,前不久刚在国内上市的默沙东的莫诺拉韦在地方的挂网价也有1500元/盒,虽然比Paxlovid低,但是仍然有一定的支付门槛。

  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,过去几年,因为中国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较少、药品前景不明朗等原因,确实存在企业研发投入不充足、临床研究不扎实的情况。

  只有经受住考验的产品,才可能在接下来的抗疫中继续受到青睐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,即便宣传力度再大,也不会再有市场。

  从这个角度讲,围剿Paxlovid ,对国产新冠药来说,是空前的机遇,也是很大的挑战。

  回到抗击新冠疫情本身,Paxlovid、莫诺拉韦,以及国人寄希望可以“围剿”进口药的国产抗新冠药,最终的“敌人”都是新冠病毒,最终的“使命”都是要化解全球一轮一轮疫情高峰带来的重症、死亡激增风险。

  从这个意义上讲,当下最要紧的任务还是尽快解决有效药品的供应问题,确保药品及时送到需要的患者手中。

(责任编辑)

关键词:

栏目列表

社会新闻

更多>>

特色资源

更多>>

关于我们 | 新闻投稿 | 招贤纳士 | 投诉建议 | 联系我们 |